壮族历史简介:壮族的起源
壮族起源于古代越人。但是关于越人的历史、地域等细节问题在学术上还未取得一直的意见。中国商代的史书中出现过关于越人的记载。此后“越”这个字常用来指现今杭州一带的国家—越国。越国在战国中期成为最强盛的国家。
公元前334年,越国为楚国所灭。现在普遍认为越国的灭亡使越人的政治体系瓦解,形成了“百越”。“百越”是对居住在中国东南、南部具有文化共性的不同群体的总称。作为百越后裔之一的壮族,有三个重要的文化特征:
第一,他们最先种植荞麦(buckwheat)和水稻的民族之一。
第二,他们沿着河岸在峭壁上创造了长达200公里的花山壁画。
第三,他们创造了铜鼓文化,并且保存至今。广西境内发现了大量的铜鼓,其中一些传世铜鼓在宗教活动、节日中依然被当作乐器使用。
中国人大量出现在壮族地区是在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修筑灵渠用武力征服南越之后。虽然之后南越在秦朝崩溃后独立,但是随着汉武帝最终打败南越,使得中国人与壮族先民开始了广泛的接触。
此后,大多数壮族地区是由当时的广州政府管辖的,但是大多数时间,这种“管辖”只是名义上的。中国任何想加强对壮族地区的控制都遭到了壮族人民的反抗。
随着汉朝的瓦解,中国进入了三国时期。三国中的吴国为了扩大疆土而加强了对壮族地区的控制。
唐代,随着中国这个帝国对广州的控制不断加强,中国加强了对壮族地区的施压,在广西境内建立了军队。之后中国移民不断涌入。这样,在宋朝之后壮族想要在政治上保持独立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正如Barlow所说:“宋朝对于壮族来说是极为关键过度时期,因为在那之后,壮族的名称就一直较少发生变化,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的民族—壮族。但是壮族在宋朝时期成立的南天国也是壮族最后一次在自己民族内部人物的领导下的独立组织。”
在元朝,壮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当地土司在皇帝任命下直接对当地人民进行管辖。土司制度只需要壮族表示从属于中国,带来了一定的自治性。
明朝中国开始用武力对壮族地区施压。在广西地区壮族也发起了最猛烈的反抗。中国的每一次进军都使壮族不断接近被征服的边缘。根据早期清朝的文献推测,明朝结束后广西只有一半人口为壮族,30%是瑶族,20%是汉族。而到了18世纪40年代,汉族人口占了广西人口的60%。
壮族虽然与中国人长期在同一片土地生存,却由于他们不肯屈服的性格和对音乐的痴迷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保持着自身传统的独立性。
18世纪,壮族参加了太平天国运动。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壮族人口的数量又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之后壮族参加的共产革命在中国取得了成功。1949年后中国让壮族在广西成立了自己的自治区。首府也移到了壮族人口占主导的南宁,但是几十年后,壮族在南宁也成了真正的“少数民族”。
现在普通壮族人的服饰已经和别人没太大差别了,壮语也逐渐在被边缘化。
先秦秦汉时期的壮族
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
先秦时期,我国南方“百越”族群中,分布于今广东、广西一带的西瓯、骆越属于其中的一部分,当时还处于氏族部落社会的发展阶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进军岭南,在越城岭一带曾遇到西瓯人的强烈抵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通灵渠,战胜西瓯人,统一了岭南地区。据考古资料和史书记载,这时的西瓯、骆越人已经使用铜铁器,开始步入了文明时代。尤其是西瓯人在首领译吁宋的领导下与数十万秦军周旋数年,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说明其社会组织已经相当发达,已经进入了部落联盟或酋邦时代。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壮族
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岭南地区(即后来的两广地区)的土著民族,被称为“乌浒”、“俚Hlae”、“僚raeu”或“俚僚hlaeraeu”,他们是西瓯、骆越的后裔。东汉末年,中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不少大姓豪族为避乱而迁居岭南,从而促进了岭南地区封建化的发展。受其影响,世居岭南的俚僚大姓贵族,纷纷在各地称雄,使岭南土著民族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合浦的宁氏,桂州的李氏,高凉的黄氏等,都是这时期岭南著名的土著大姓。
唐宋时期的壮族
出现了以地域或以大族姓氏命名的族称,如“西原蛮”、“黄洞蛮”、“侬洞蛮”或泛称“洞蛮”、“洞氓”等。宋代以后,壮族族称出现了“撞cuengh”、“布土pujtoj”、“土人kontoj”等称谓。元明以后,蔑称为“獞”,另外还有自称壮、侬nungj、郎lang、土toj、沙sah等。这些称谓原来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明、清时期,“僮”的称呼已广泛见于整个广西和广东西部,成为最普遍的一种族称。
唐宋时候的壮族先民,农业以稻田为主,已大量使用牛耕,耕作技术已发展到“深耕溉种,时耘时籽,却牛马之踏履,去螟螣之戕害,勤以朝夕,滋以粪土”的程度。手工业有铜、铁、纺织等,特别是綀子布和壮锦(当时称为“緂布”)已驰名全国。綀子布,“洁白细薄”,“清凉离汗”。壮锦,则“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
明清时期的壮族
到明清时期,壮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又有所提高。右江地区的今武鸣、平果一带,“四野宽旷,轩豁秀丽。石山起伏蜿蜒,敷为平原,两水绕山合流而入巨浸。江水既通,商货辐辏,盖比内地。在横州一带,人们或筑堤围塘蓄水,或引溪流灌溉,这样的农田已相当普遍。稻田的耕作也较细致,播种育秧,中耕除草一二次,使上田每亩达到2石。坡地则开为畲地种植旱禾,种后也除草一二次,产量与水田不相上下。许多石山地区的壮族农民,也掌握了“煅石为灰”的技术,并把石灰应用于调节土地酸度。畜牧业也有很大发展,猪、牛、羊、马的饲养很普遍,一些人口不多的农户甚至也养有十数头牛。
反帝反封建斗争时期的壮族
历史上,壮族人民为了反抗封建统治发动了无数次起义斗争。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深远的有唐代西原州(左江dahswij流域)黄乾曜、潘长安、黄少卿领导的起义,宋代侬智高领导的“南天国”大起义,宋代宜州(宜山、南丹一带)的土兵起义、抚水州(环江县等)的农民暴动和明代壮族农民韦银豹领导的古田县(永福县地)农民起义,以及府江起义、八寨起义等。
侬智高是北宋中期广西广源州(今靖西、田东一带)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事的发动者。侬智高是受壮族人民世代崇敬的民族英雄,在当今壮族地区,纪念侬智高的神庙、颂扬侬智高的传说、追悼侬智高的活动比比皆是。
11世纪初期,交趾(今越南)入侵我国,广西左右江溪峒壮丁及壮、瑶族人民,纷纷起来阻击侵略者,在官兵及各族人民的协同奋战下,终于打败了交趾侵略者。
明嘉靖年间,政府征调“俍兵”抗倭,在广西田州府(今田阳县)已故土官岑猛的妻子瓦氏率领下,“俍兵”前往东南沿海抗倭屡建战功,江浙一带人民高度赞扬瓦氏俍兵的抗倭精神,广泛传诵“花瓦家,能杀倭”。
1851年,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参加金田起义的壮族达数千人,约占当时太平军总数的四分之一,在太平天国中起了重要作用。
1885年2月,法军在尼格里的统率下进攻我国南大门镇南关,清朝将领冯子材率领萃军前来反击,各族人民积极支援,终于取得了举世闻名的“镇南关大捷”。壮
近代辛亥革命中的壮族
辛亥革命中,壮族骨干参与并领导了1907年的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武装起义,云南河口起义。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中,在此役壮烈牺牲的七十二烈士中,就有韦云卿、韦树模等壮族英烈。
1925年,党在梧州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第一个支部。韦拔群等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束后,回到东兰开展农民革命运动。1928年底,韦拔群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奉议壮族黄治峰领导了反贪官、反苛捐杂税的斗争。百色起义后,黄治峰历任右江赤卫军总指挥、红七军第四纵队纵队长、红七军第二十师副师长、军部参谋处处长等职。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组织广西右江两岸壮、汉、瑶等族人民,发动“百色起义”,成立了有壮、汉、瑶等族参加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由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委,韦拔群担任第三纵队长。同一天,成立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成立。接着,右江流域的百色等地相继解放,并建立了县、区、乡各级工农民主政府。
1930年2月1日,俞作豫领导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在龙州宣布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成立了左江革命军事委员会。接着左江地区的龙州、宁明等县,也相继解放,并成立了县革命军事委员会。同时,都安、南丹、天峨、凌云、河池等县的部分地区也建立了革命政权。至此,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拥有广西西部和西南部的20多个县、人口200多万的广大壮族地区,使壮族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高潮。
揭秘壮族服饰特点,壮族男女服饰文化介绍带图片
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等图案,色彩斑斓。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
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壮族花鞋是壮族的刺绣工艺之一,又称“绣鞋”,为妇女所用,流行于广西龙州等地。鞋头有钩,象龙船。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鞋底较厚,多用砂纸做成。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在色彩上,年轻人喜用亮底起白花,常用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艳丽色,纹样有龙凤、双狮滚球、蝶花、雀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厚色,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壮族男女服装及配饰名称详解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并且有着众多支系的壮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壮族服饰文化则是壮族文化中最耀眼的部分,其服饰式样繁多,壮锦壮绣,美丽无比。
壮族服饰文化融合了汉文化、楚文化、蜀文化的诸多因素,也接受了汉、苗、瑶、彝、侗、水等民族服饰的影响,不断地拓展和丰富自己的服饰形态,炼就了以黑色为上,在有限的空间中驰骋想象,精雕细刻的艺术格调。壮族服饰尚黑,但是并不单调。例如我们在隆林收集到的“沙梨壮”倒大袖女上衣:倒袖的特点为袖短,袖口宽大竟达7寸,使袖筒呈喇叭状,领口、衣襟和下摆所绣纹饰古雅而奇异,圆下摆上衣腰身窄小,下摆呈半圆形向上翘起,与下身的百褶长裙形成曲与直,张与弛不同的节奏与韵律,将人体的线条勾勒得优美流畅。
在以黑为贵的基础上,红与绿是他们最喜欢配搭的色彩。黑、红、绿三色,那是土地、鲜花、清水的审美取向。历史悠长的壮族服饰,到了清代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壮锦因其图案繁密而富于韵律感,色彩鲜丽明亮而成为皇家贡品,于是达官贵人也争相购买,以为时尚。壮锦成为了中国四大名锦之一。
服饰在壮族人民的生活中、在壮族文化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分量,以至有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都以服饰为题材,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一幅壮锦”、“百鸟衣”等。这些传说故事,不断被编辑成书,改编成各种戏剧、歌舞等演出形式,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
几年前,纽约大学原出版中心主任罗伯特教授看到我们拍到的一些壮族服饰照片,非常惊讶,说:“这些服装如果在纽约展览,要轰动纽约。”其他见到这些东西的外国友人对此表示的兴趣与罗伯特先生是一样的。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是该怎么做。
靖西旧州壮族刺绣。
西林壮族服饰。
南丹壮族清代遗存背带。
南丹壮族新娘服饰。
隆林革步壮族妇女绣花鞋。
东兰壮族服饰。
隆林沙梨壮族牵纱工艺。
龙胜壮族新娘装。
龙州壮族男装。
那坡壮族服饰。
大新三联壮族服饰。
斑斓壮锦图案大全,壮锦图片欣赏
壮锦是广西壮族地区一项***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艺品,也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主要产地为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
壮锦是在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上,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艺术品。
壮锦据传约起源于宋代。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于制做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
忻城县是广西壮锦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忻城壮锦曾经是广西壮锦中的精品,作为贡品晋献皇宫。
壮锦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
壮锦图案元素分析,壮锦图案寓意
蟒龙纹壮锦图案
“蟒龙”纹为广西传统的壮锦图案,图案中的图形象征龙鳞,是从出土文物的碎布中整理出来创作的。龙在中国历史上有特殊的含义,象征尊贵,象征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
万寿花纹壮锦图案
"万寿花纹"是一款彰显贵气的传统经典壮锦图案,图案源自古代皇室贵族,象征尊贵、长寿之意。现今能织制此图案的艺人很少很少。"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而粗,壮人贵之。"
四福捧花壮锦图案
“四福捧花”纹为广西传统的壮锦图案,图案中的图形象征蝴蝶围着花,意为四蝴(福)捧花。寓意有福长寿之意。
龙凤朝四宝纹壮锦图案
“龙凤朝四宝”壮锦图案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采用传统的吉祥纹样元素自行组合设计及研发而成,此传统织品中体现了龙、凤、葫芦、宝剑等传统吉祥寓意图案。图案中包含龙,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古代王室的标志。凤,在远古图腾时代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它是原始社会人们想像中的保护神,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而来,是居百鸟之首,象征美好与和平。葫芦和宝剑为中国古代神仙的宝物,象征和平,美好。
龙凤纹壮锦图案
“龙凤”纹是传统的广西壮锦图案。龙是壮族崇敬的图腾物,是主管农业丰歉的“水神”,可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纹与壮族先人“纹身以状蛟龙”之俗有关。凤是鸟图腾的升华形象,是最能赐福于人的神鸟。壮锦中使用凤纹最为普遍,常织于婚嫁被面或背带芯上,希望能消灾祛难,繁衍生息,有“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之说,这是由于壮族人民喜爱凤凰,视之为吉祥的象征所致。
双鱼纹壮锦图案
“双鱼”纹为广西传统的壮锦图案,图案中的图形象征双鱼双飞,年年有余。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四燕纹壮锦图案
“四燕纹”壮锦图案是壮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壮族人民结合生活中的日常所见所闻,创作了“四燕纹”的壮锦图案。燕子喜欢在民居房角落或者灯泡上方用泥搭窝,与人民和睦相处。壮族人民用燕子寓意生活美好,和睦祥和。
广西斗马壮锦图案
“芦笙斗马”是中国广西融水苗族独有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项目。相传五百年前,一位漂亮、聪慧的苗族姑娘,招来了无数求婚者。虽然家的门槛被众多的托媒提亲者踏平了,但姑娘的父母还是取舍难定。于是,交由女儿定夺。姑娘想出一计,采取斗马决胜的方式选择了如意郎君。经过几百年的演变,逐渐变成了今天广大人民群众情有独钟的文化娱乐活动。芦笙斗马活动在每年的系列坡会中举行,参加人数少则几千,多则几万人。
广西绣球壮锦图案
广西绣球是广西壮家人之定情物和吉祥物,是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原为壮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广西绣球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绣球大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如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广西绣球又称为“堆绣绣球”,由老艺人采用“堆绣”这一古老而复杂的刺绣工艺制作而成。“广西绣球”作为壮锦图案,把壮族最具特色的两个工艺品结合起来,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
广西铜鼓壮锦图案
广西铜鼓,一种流行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壮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中,对于阴阳雨雪的变化,知道与太阳有密切关系,但不了解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原因,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对太阳极为崇拜,壮族民间传说中还有“太阳与月亮的传说”。解放前有的壮乡还挂着“日月牌”。故鼓面正中必画以太阳,反映了农业生产必需阳光。在古代,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曾以占有铜鼓的多少,作为代表自己统治权力大小的象征。用“广西铜鼓”作为壮锦的图案,反应了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太阳的崇拜。
广西花山壮锦图案
坐落在广西明江之滨的花山,因悬崖上有雄伟壮观的两千多年前骆越先民所作的图画而闻名世界;又因先民的画意、画法和成画年代的考古艰难,直到当今研究毫无结果而成为千古之谜。花山雄奇而神秘,与壮锦结合起来形成“广西花山”纹壮锦图案,更加具有历史文化寓意。
刘三姐壮锦图案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人们对其无比喜爱。刘三姐智斗财主,和阿牛哥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用刘三姐与阿牛哥的故事作为壮锦图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祝福与向往。
四结纹壮锦图案
“四结纹”为传统的广西壮锦图案,象征着幸福,隐喻着爱情,呼唤着友谊,赞美着生命;它烘托着欢乐,燃烧着热情等。总之,四结纹代表着祥和,代表着幸福,代表着人民对未来的憧憬。
寿星花纹壮锦图案
“寿星花”是传统的壮锦图案,是壮族人民从古代皇帝服饰上的图案中创作而来。代表长寿,地位尊贵。
其他壮锦图案
壮族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人民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创作了许多与生活有关的壮锦图案。比如福禄寿喜壮锦图案,象征福气、长寿、快乐等;民族歌女壮锦图案,象征人民生活喜庆快乐;孔雀开屏壮锦图案等。
壮锦是怎么织出来的?
壮锦是在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竹笼机)上,以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艺术品。
壮锦的织机(竹笼机)是百年前就已经定型,再经过不断改变的小木机。结构简单,机织轻便,易于操作,使用方便但是效率颇低。
全机由机身、装纱、提纱、提花和打花五部分组成。机身包括机床、机架、坐板。装纱包括卷经纱机头、纱笼、布头轴、绑腰、压纱棒。提纱包括纱踩脚、纱吊手、小综线。提花包括花踩脚、花吊手、花笼、编花竹、大综线、综线梁、重锤。打花包括筘、挑花尺、筒、绒梭、纱梭。
织锦时,艺人按着设计好的图案,用挑花尺将花纹挑出,再用一条条编花竹和大综线编排在花笼上。织造时,就按照花笼上的编花竹一条条地逐次转移,通过纵线牵引,如此往复,便把花纹体现在锦面上。
沙梨壮族“三怪”之一:女儿不分家产
沙梨壮族有“三怪”:女儿不分家产、结婚不落夫家、夫妻同房不同床
现今社会,时常有兄弟姐妹为了父母的遗产明争暗斗,甚至不惜大打出手,反目成仇。但在沙梨壮族中,“嫁出去的女儿是拨出去的水”,自古以来,作为女儿,从来就没有与兄弟平分父母家产的例子。就是娘家的亲兄弟为了家产争得头破血流,作为同胞的姐妹却牛不关马事,从不插手。父母给儿子分家产都要求“一碗水端平”,但对女儿却视而不见,因为“男儿给家产,女儿给嫁妆”在沙梨已成了千古习俗。
一样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同喝一个母乳长大,身上流一样的血液,为何却这样厚此薄彼?这不是重男轻女吗?如果你这样去问沙梨壮族妇女,她们都会如此回答你: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儿长大后翅膀硬了就飞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没有报答,女儿就去做人媳、去做人母,把毕生精力都献给夫家。父母不但没有什么怨言,出嫁时,还送给丰厚的嫁妆,父母的恩情,做女儿的一辈子都报答不完。兄弟们在父母身边肩负着照顾父母生活及养老送终担子,这点家产怎么还好意思与兄弟分享呢?
这些大白话,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却耐人寻味。如今,很多风俗都在悄然改变了,但在沙梨壮乡村寨仍延续这种女儿不分家产的风俗。
沙梨壮族民间奇特的传统婚俗“不落夫家”
新婚蜜月,新娘不在夫家过夜,甚至结婚三、五年后,新娘还在娘家生活,这就是沙梨壮族民间奇特的传统婚俗——不落夫家。直到现在,沙梨乡的妇女,还把回娘家称作“回自己家”,而把去夫家称为“去别人家”。
据考究,在原始社会时,壮族曾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母系氏族时期,那时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比男子高,男女结婚后,男子必须到女家去生活,生男育女从母姓。那时也只有子女才有继承母亲财产的权利。这种母系制和母系继承制是壮族妇女婚后不落夫家的成因。
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男子居于劳动生产的重要地位,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才出现婚后女人要到男家生活,生儿育女从父姓,子女才有没有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历史虽然被颠倒过来了,但这种把夫家视为他人的家的观念仍根深蒂固保留着。
到了近代,沙梨壮族的入赘风俗更是母系氏族婚俗的原版。以前因没有“法定”婚龄,于是“吾家有女没长成”,就被媒婆盯上了,甚至订娃娃亲、指腹为婚等都大有人在,若到十五六岁还“门前冷落车马稀”就成“问题女孩”了。由于结婚早、年纪轻,两个都还是“乳臭未干的孩子”,男女之间的事也一窍不通,也不能承受太重的生活压力,这是“不落夫家”的主要原因。再者,婚前夫妻见面少,甚至有的未曾见过面,没有感情基础,都是“先结婚后再恋爱”,需要经过多年断断续续的接触,培养感情,才能慢慢接纳对方。这也是“不落夫家”的重要原因。
沙梨壮族妇女一般在新婚的第二天就回娘家(称回门),第三天,婆家一大早才派小姑去叫新娘回来。新娘到家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挑水。这天村里人都想看新娘的相貌,满村满屯到处是惊奇的目光,做新娘的都很害羞,有的只挑两三担水,饭都没吃就跑回娘家去,这也算是履行了“第一次去丈夫家”的义务。以后就到农忙时节或者家族遇红白大事,丈夫家才有理由去叫新娘回家做事。平时没什么事情,不管你怎么去请,她都不会乖乖跟你回来。新娘回家头几次,白天在夫家做活,晚上都要回娘家住。如头一两次回来就住丈夫家会遭村里人议论:“不要脸”。因此,太阳一下山新娘就要回娘家,碰上脸皮厚的新郎,就在田间地头上粘着新娘不放,粘不住就到半路拦截,直到得手为止。每个刚结婚的男人都要演几次“老鹰捉小鸡”这样的戏,才能使自己的女人早日归家。只是有的演得细无声息,有的却行为过于粗糙而让人人皆知,成为村里的花边新闻。一年到夫家做工两三次,沙梨壮语叫“角番”。这种“角番”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年八年,直到即将生儿育女才回夫家长住。
壮族习俗三怪之“夫妻同房不同床”
沙梨的壮族民间还有一种“怪”传统,就是夫妻同房不同床。这种现象在农村不但普遍存在,而且流传久远。
儿子要结婚了,父母一般都给他准备一高一矮两张床。高的是儿子的,矮的是儿媳的。儿子的床做得比较精细,而儿媳的床就做得简单了,三块木板置在两张长凳上即可。两张床分别放在卧室的两头,儿子的床靠厅堂,挂白蚊帐;儿媳的床靠外墙,挂黑蚊帐。卧室门口挂一张门帘,但不安门板。
以前的新娘都是婚后三五年不落夫家,所以结婚后至生孩子前,这段时间新娘的床基本上是“荒废”的。独守空房的新郎好不容易才等到新娘在夫家住上一两晚,但寨上的好伙伴却故意晚上来窜门打牌或摆龙门阵到半夜。等到下半夜伙伴们走了,新郎才能溜进卧室,虽然急不可耐,但新娘却常常不去理会,仍在灯下做她的针线活。最后新郎困顿了,睡着了,到天大亮时醒来,新娘则早已起床挑水去了。
如此折腾,好不容易才有孩子。孩子出生后,夫妻也不同床共寝。卧室两张床,汉界楚河分清楚,父亲是父亲的,母亲是母亲的,让懂事的孩子也莫名其妙。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传统观念束缚:一是男人与女人同睡怕“血污”,过去女人无卫生纸,任由经血浸湿裤子,男人粘着不吉利;二是不体面,特别是孩子长大了以后,父母的事需隐秘。如今时代虽已变迁,但在沙梨,人们仍继续演绎着那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流经百世的“添粮补寿”
沙梨壮族自古兴给年迈父母“添粮补寿”。老人说,人活到一定岁数会体力衰退,是因为命中的“粮食”已经吃完,“粮库空虚吃不饱”,才遭受病魔侵害,只有及时“补粮”之后,他们“吃饱喝足”了,才会恢复健康,延年益寿。
沙梨壮族老人,一般都受过“添粮补寿”礼遇,如还很健康,接受“添粮补寿”次数就会少一些,如年老体弱,有病在身,子女们就会年年都给他们“添粮补寿”。老人接受“添粮补寿”的年龄最早是在60岁那年,日子一般选在正月里。这种仪式必须由本地德高望重的老“道公”来主持。当天亲戚、家族都来庆贺,特别是母亲娘家的人一定要参加,少了就没意义。以前来庆贺的人每人带一两升米,现在却兴送红包,且一般要燃放鞭炮。
“添粮补寿”主要分三步:
首先是“安魂”,请道公念经祈求祖宗保佑,接着就“搭桥补寿”。
然后让一个人(代表天帝)在楼上呼喊:“啊,世间的人啊,敲锣打鼓的做什么这么热闹呢?”道公答:“啊,人间的某某家族的寿星正在添粮补寿。”边说边往楼上递给米和供品。第一次道公说“一百担”,第二次说“一千担”,第三次说“一万担”,第四次说“万万担”。每说一次,楼上的人重复一次,最后楼上的人说:“人世间某某寿星上供的寿粮又多又好,他(她)的寿命久长久远啊!”道公答:“啊,某某寿星活得一百岁,一千岁,一万岁,万万岁,活得三世沉香木,百世花梨树,活得子子孙孙超万代!”然后道公就在一根新砍的竹枝上挂上稻穗和棉花,插在楼方上,这叫“补寿桥”。
第三步是“招龙”保安康。用一根棉线从水井(水井离得远的就用一桶水放在屋外代替)拉进屋里的一个装有一条泥鳅(代表龙)的容器。等道公作法把东南西北中五条祥龙都招来之后,“添粮补寿”仪式才结束。这时大家偕大欢喜,鸣炮祝贺,开席吃饭喝酒。以前喝“添粮补寿”酒也很讲究,先要感谢道公辛苦,再贺寿星长寿,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一杯酒,最后是祝贺东南西北中五条祥龙,每条龙是一两杯酒,如此下来,喝酒的人不醉也歪了。
“添粮补寿”之后,身体衰弱、百病缠身的老人有些真的恢复了健康,延年益寿。这神奇的力量以其说是道公作法产生的,倒不如说是儿孙们的孝心使然。如今沙梨壮族的“添粮补寿”活动,其实是孝敬老人的一种传承。
壮族语言艺术:反话、谜语与侃转话
沙梨壮族语言十分丰富,也爱说反话。沙梨壮族反话是民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直接把话意的谐音倒过来讲,如:“庚吼”(吃饭)讲成“勾很”;二是只讲前半截,象是谜面;后半截是谜底,让你去猜、去想象;有时候后半截只有一个谜底,有时候可能有几个谜底。如只说“勾啦”,至于“勾什么”就由你自已去想象了,可以是“勾很”(吃饭),也可以是“勾冷”(喝酒),这就要注意到当时的语言环境,才不会弄错意思。在沙梨一般有三种情形爱讲反话:一是在词汇还不够丰富的小孩子面前,一些反话他们是听不出来的;二是在外地人面前,一些外地人对这些反话也是不知所云的。这两种情形都带有不让对方(或第三方)懂得意思的色彩,有时也含有糊弄的意思。还有就是,有的时候在本地的同龄人面前也讲,而这种时候讲的反话大多是糊弄、戏耍的多,比的就是谁的反应快慢了。
沙梨壮族的谜语也比较独特,如你去哪个村作客回来就常有人问:“这次去是挨绳子绑,还是挨锄头敲?”,外地人一听以为是遇到暴力了,其实,“挨绳子绑”是杀鸡招待,“锄头敲”是煮腊肉招待的意思。还有什么“吃鸡肠”(挨绳子捆),“戴手表”(戴手拷),“白房子”(牢房),“蚂蚁蛋”(大米饭),“点山炮”(抽烟筒),“捉蚂蚱”(跌倒),“吹笛子”(啃苞谷棒)等等。
侃转话就像江湖暗语。据说是过去由于父母包办婚姻,一些对婚姻不满的青年人偷偷恋爱,为了避人耳目,在他们的圈子里,自创出一种只有那些风流男女之间才能听得懂的语言,有的甚至是只有两个恋人之间才听得懂,在别人听来,就像是听外语一样。因而有那些胆子大的人竟然在人家的老公或老婆面前谈情说爱,而别人却浑然不知。笔者年少时,也曾跟寨子里那些青年人试着学讲侃转话,但因实在拗口难学就罢了。
沙梨壮族的反话、谜语与侃转话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自然贴切,耐人寻味,深受民众喜爱。
56个民族民俗
17.哈萨克族历史,哈萨克族服饰,哈萨克族风俗,哈萨克族特点
33.柯尔克孜族历史,柯尔克孜族服饰,柯尔克孜族风俗,柯尔克孜族特点
34.达斡尔族历史,达斡尔族服饰,达斡尔族风俗,达斡尔族特点
38.塔吉克族历史,塔吉克族服饰,塔吉克族风俗,塔吉克族特点
41.鄂温克族历史,鄂温克族服饰,鄂温克族风俗,鄂温克族特点
47.俄罗斯族历史,俄罗斯族服饰,俄罗斯族风俗,俄罗斯族特点
49.乌孜别克族历史,乌孜别克族服饰,乌孜别克族风俗,乌孜别克族特点
51.鄂伦春族历史,鄂伦春族服饰,鄂伦春族风俗,鄂伦春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