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源于古“百越”,秦汉以前称“濮越”或“濮夷”,东汉六朝称“僚”,唐宋称“蕃蛮”,元、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八蕃”、“仲家”、“侬家”、“布笼”、“笼人”、“土人”、“夷族”等。
布依族自称“濮越”或“濮夷”,用汉字记音写为“布夷”、“布依”、“布越依”、“布绛”等等。在布依族语言里,“布”是“族”或“人”的意思。
故旧方志中,有将布依族记为“夷族”、“夷家”、“夷人”者。除自称之外,不同地区布依族之间还互相称为“布笼”、“布那”、“布土”、“布都”、“布央”、“布笼哈”等等。
1953年,根据本民族意愿并经国务院批准,统一命名为“布依族”。
有学者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布依族有一定渊源关系。其证据为:“夜郎”国辖地虽广,但其中心区当在布依族聚居的今贵阳市、安顺市、黔西南或黔南自治州一带;其次,“夜”与“越”、“郎”与“骆”音近,而“郎夜”(即“夜郎”)与“骆越”含义也是一样的,意为“以郎氏为首领的越人国”。“郎”、“骆”是古代越人对“郎”氏族王、官、领袖或头人首领的音译。最早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和《后汉书·西南夷列传》,相传“夜郎”出自“竹子”(即竹笋),长大后有德于西南夷,是为夜郎王。子孙相沿,以“郎”为首领或当官的。今布依、壮语仍称竹笋为“ranz”,译成汉字就是“郎”。明清称“土官”为“郎”,“汉官”称“汉郎”,又侮称变成“狼”。后来汉族却逐步用来称呼其族或其地。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被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称布依族为“仲家”,宋代称壮族为“壮”。“仲”与“壮”同音异写。后来,由于长期分居,便逐步形成了布依与壮两个民族。
考古工作者在贵州省安顺、贵阳及黔南等现布依族聚居区出土了数十件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其中一些石器,如有肩石锛、带肩石斧等,其形状与东南沿海及华南地区的同类器物形状很相似,可能这些都是古代越人遗留下来的文化,同布依族先民有密切联系。
秦、汉时代的布依族地区,已经产生世袭的王或侯。王侯居住的地方已经形成了“邑聚”,并有强大的武装力量。这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已有较大发展。据考古证明,在布依族地区出土的两汉时代文物,主要是铜器和铁器。例如在黔西南州发现汉代的青铜犁、锄、斧、钺,清镇十八号墓出土汉代的青铜剑和钺,以及其它地区出土的汉代铁制锄、锸、铲等,表明当时布依族地区农业生产已经相当发达,但比中原地区落后,仍停留在铜铁并用阶段。这种情况,同《华阳国志》所说“畲山为田,无蚕桑,颇尚学书,……寡畜产,虽有僮仆,方诸郡为贫”是一致的。
西汉以后,“夜郎”地方政权被汉王朝所统一,置牂牁郡。从此,布依族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接触逐渐增多。唐代,中原王朝在布依族地区设置了一些羁縻州县,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刺史,世袭其地。五代时,增设了“八蕃”土司。宋朝继续推行“羁縻政策”,分别授给当地首领以刺史、司阶、司戈、将军等职衔,分别划归四川路、湖南路和广南西路节制。元代置罗甸宣慰司(安顺市属其地)、顺元路军民安抚司(贵阳地区)、都匀军民府(黔南州部分县属其地)、于矢部万户所(黔西南州及六盘水市盘县属其地)及泗城州军民府(黔南州部分县属其地)等。明代的土司制度更加趋于完备,一直到清雍正年间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以后,统治布依族地区达一千多年的羁縻制度和土司制度,才逐步结束。
明末清初,布依族地区社会生产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时期,农具中锄头的重量和长度都普遍增加了,锄口也由过去的贴钢改进为夹钢;稻谷脱粒由从前使用棍棒改为使用挞斗,劳动效率大大提高。罗甸、安龙和平塘等地还使用了水碾。由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粮庄百姓”和“私庄百姓”逐渐发生两极分化,其中一部分人日益贫穷而沦为佃农,另一部分却日益富裕而形成富农、地主。而清朝“改土归流”运动,为布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客观上加速了布依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领主经济、土司制度的崩溃。但是,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土地高度集中,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却越来越加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起了布依族人民无数次的反抗斗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发生于清嘉庆二年,由安龙县布依族农民韦朝元(号七绺须)、王阿崇(号王囊仙)和汉族桑鸿升领导的“南笼”起义。王阿崇是清朝中期布依族一位杰出的农民女领袖,出身于贵州安龙县洞洒寨的贫苦农民家里。清嘉庆元年(1796年),她与韦朝元一起领导“南笼”农民起义时还不到二十岁。嘉庆三年(1798年)九月,王阿崇等起义领袖不幸被俘英勇就义于北京。事后,当地人民曾把王阿崇、韦朝元等人的塑像安放在安龙县城和当丈寨里,其英雄事迹至今仍为布依族人民所传颂。
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鼓舞和影响下,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布依族地区爆发了历时18年之久的贵州各族农民大起义。影响较大的有:1854年独山州布依族农民领袖杨元保领导的农民起义;1855年安顺郎岱马阿双起义;1861年归化农民响应太平军曾广依部所爆发的农民起义,等等。这些农民起义狠狠地打击和削弱了当时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者相勾结的反动统治势力。在起义中,布依族人民和当地苗、汉等兄弟民族人民团结战斗,结成了深厚的阶级友谊。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布依族农民罗发先与罗光远等盟誓,提出“覆清灭洋”的口号,领导当地农民举行武装起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都匀一带各族人民掀起了反抗法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斗争。贵定、独山、荔波等地各族人民纷纷响应,参加斗争的群众多达二万人。他们捣毁教堂,惩罚卖国投敌的官僚地主,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
1932年,时任国民革命军西路纵队司令王海平(望谟县布依族),同意中共黔桂边委的要求,接待红军一个连到法卡(现属望谟县)驻扎,为边委在黔西南地区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路过黔南,沿途受到布依族和兄弟民族人民的热烈欢迎,不少布依族人民为红军带路、送粮、送情报。当红军来到镇宁县扁担山时,红军向当地布依族人民宣传党的民族统战政策,曾有不少布依族青年奋然参加红军,随军北上抗日。1936年红八军第一纵队与王海平部合作,在望谟县板陈消灭了来犯的广西督察军,后又收缴了贵州军阀杨瑜亮残部枪械。1937年,中共桂西党组织在黔南组织“抗日救国会”,借以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打击不法豪绅恶霸。
1943年,贞丰县布依族、苗族等几千人,发动了“反苛政”起义,起义群众提出“官逼民反,不得不反”、“打富济贫”、“杀死杨狗儿(伪县长杨百举)”等口号,起义队伍迅速扩大。他们攻克贞丰县城,杀死恶霸,赶走伪县长,释放入狱群众,安龙、兴仁、镇宁等地各族人民纷纷响应,让反动派惊惶失措。1944年,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侵入黔南时,英勇的布依族人民纷纷组织起来,在独山、荔波、三都等地展开了激烈的反抗斗争,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1945年,布依族青年鲁仁俊领导安顺布依族、苗族人民发动了“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起义,镇压了民愤极大的伪乡、保长。1948年,在党的领导下,安龙县布依族青年组织了一支700多人的武装力量,广泛开展“反三征”斗争。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成立,并在黔南建立了罗盘游击区,布依族青年王由植领导的关岭游击队改编为滇黔桂边区纵队盘北游击第七支队。1949年6月,布依族青年王秉鋆受滇黔桂边区党组织委派,领导布依族人民发动龙广暴动,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地方武装力量,并配合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贵州省。
布依族服饰
生活南北盘江两岸的布依族,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布依人的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有很大的区别,但服饰都是由布依族妇女用自纺、自织、自染、自绣的布料缝制而成。靛染所用的靛是用“蓼蓝草”浸泡过滤制成。人们用靛青把布染成深蓝、中蓝、浅蓝,灰、深灰、青色和月白色等色泽。染布分大缸和小缸,大缸洗染,织前染色的有花蓝格子头帕、头巾、白底花蓝格子带等。织后染色是用早晨的阳光和露水等古老方法漂白后的布料,若染青布就在家庭小缸进行染制,若染其它颜色的须要到洗染专业户那里去染制。洗染前,首先把蓝靛放入大染缸,加适量的水、石灰、白酒、土碱等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后再放白布,要多次取放、冲洗,直到布已染成所需颜色。然后把牛皮熬成的胶上在布料上,用脚踩石滚把布滚平直至有光泽为止。用小缸染青布,就是把蓝靛放于小缸中,放适量的水,加适量的石灰、土碱、白酒或米酒等原料,使其起化学变化之后,才把白布用水煮而后下缸。下缸后,每天取放三次,三天冲洗一次,这叫“头风”。好的染缸只需要三风,不好的染缸,则要染四风,才可“上药”。“上药”是取野糖梨树皮和红籽刺皮加清水熬成紫红色的水汁,把已染上色的布放于紫红色汁中浸染,取出晒干,再次下染缸进行浸染,同样每天取放三次。三天后,经过最后一次冲洗,晒干后,即成理想的青布。染青布的工序有以上三道,缺一不可,尤其是“上药”就跟冲洗相片时定影和上光一样重要。
刺绣,布依语称为“谷绣”,是贞丰布依族又一传统纺织工艺。刺绣是布依族女孩必须学会的手艺,布依男青年往往以此作为选择配偶的重要标准之一,更是妇女显示其才能聪明灵巧、富于创造的具体体现。刺绣一般都是将图纸剪贴在绸缎上进行。种类有“贵高作”、“贵杂玛母”、“贵独粑”、“贵银钩”、“万字海”、“银钩闹老”等几十种。图案多为房舍楼阁、鱼虾龙蛇、河流船帆、飞禽走兽、花草林木、山水田园等,也有人物描画和传说中的神话故事,整个图面精细别致、古朴典雅。刺绣可用作服饰、帐檐门帘、桌布、被面、背带、头帕、荷包、挂包、鞋面、手帕等装饰。
纺织,将备好的花条系在纺纱机上摇、拉成锭,把线锭回成线圈,脱下线圈用清水浸湿后,再放入白米浆中煮二小时左右,然后取出挂于长竹竿上风干。这样上浆的目的,是使棉线增强拉力和挺度。线风干以后,就拿套在线架上回裹在滚筒上成线锭,再把线锭一个一个排列在线架上进行牵引。要做多长多宽的布,牵引时,根据纱锭多少和棉线根数来决定。牵引的这些线都是经线,经线的多少决定布的宽窄和厚薄,经线历来都是偶数线头,不要单数,这是筘门固定好了的。竹筘中有360、384、408、432、456、480根线头几种规格。选定筘门后,就把经线一根一根地进行钻筘上帘,随即将全部经线裹在滚轴上,然后装机纺织。
编布用木质结构织布机。在编织过程中,除平板白布是使用单梭、双帘、双踏板外,其余各种花布要用四把梭子、八匹经线八个踏板。编织花格布时,四把梭子各装上所需颜色的纬线摆在面前,编织者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更换梭子,两脚按一定的顺序蹬踩踏板,使经线张开所需的纬口,梭子从中来回有节奏地钻行,手脚要协调,动作要敏捷熟练自如,编成的布才紧密平整,花纹有条不紊,工艺才过关。
蜡染,蜡染的花纹图案多为花草或几何图形,常见的有蕨菜花、团花、小花、牵牛花、喇叭花、漩涡、花辩、锯齿、三角、方格、菱形、太阳、水波、龙凤、鸳鸯、野鹿、双寿双喜等。这些花纹图案中,有同形组合成花,多形组合成体;有的花上套花,花中显花,方圆并蓄,蜡染布多用于妇女服饰上,或用作床单、被面、帐檐等。
布依族男子服饰在历史上演变较快,式样比女装简单,制作费工少,朴素简便。其样式有长衫和对襟衣两种。长衫有蓝、黑、白三种,均为宽襟右侧开扣,白色长衫为孝服。男式的对襟衣均为胸前排扣,裤子为大吊裆,裤脚直筒,裤口宽八、九寸。老年人、成年人根据季节、环境不同或包蓝黑花格帕或包青帕或包白帕。老年人大多头缠头帕,上身穿青或灰长衫,下穿蓝或青吊裆直筒裤,脚穿布鞋或胶(皮)鞋。而成年人的打扮则是头裹蓝黑花帕,上穿蓝或灰对襟衣,下穿吊裆直筒裤或现代流行裤,脚穿毛边布鞋、胶鞋或皮鞋。
布依族妇女服饰,因居住的环境气候不同,服饰也不尽相同,较有代表性的是居住在贞丰县珉谷、者相、北盘江、长田、挽澜等乡镇布依村寨的布依妇女服饰。其装束是:婚前发辫绕头,婚后结发髻,罩上马尾编成的网套、扎银簪。热天,中青年妇女喜包盘盘头,显得干净利索,落落大方。冷天则包牛角帕以御寒。老年妇女一年四季多包角头,上装是窄领、胸宽、右侧开扣,肩部均是三寸青布盘肩并镶花边,衣袖宽口,袖口用五寸青布接成,接头镶“栏杆”,衣长及臀部,边幅前后都呈弧形;下装着自染的青色吊裆直筒土布裤,裤口尺许,毛边,脚穿绣花尖尖鞋或各种布鞋或胶鞋等。上装着青布作底,绸缎作心且绣上各色图案的花围腰。用绸缎制作并镶有栏杆的围腰带,打活结,使其垂吊于背后腰带处;手上戴有骨玉,银手镯;青年人还佩戴银扣、银蝴蝶和各种银花。
花围腰最富有民族特色和考研价值,据民间传说,系于胸前的围腰胸花,绣有布依房舍楼阁、流水船帆、龙蛇鱼虾、山水草木、田园风光等代表布依家园,而胸花下往左右两边彩色栏杆绣条则表示南北盘江,系于身后打活结的两条围腰飘带表示南北盘江汇合后漂流的红水河。整块花围腰是布依族家园居住的南北江、红水河组成,其土地肥沃,水源丰沛,田园秀美。布依女因有一件美妙的花围腰而自豪,受人夸奖。在长期的靛染生产实践过程中,贞丰布依人练就和掌握了凉布、撒布、抛布、滚布、捶布、叠布等高超、娴熟的技艺,有很高的研究、参考价值。
童装最具特色的当属童帽,童帽是根据各位母亲的喜爱和艺术欣赏水平,气候特点和娃娃的脸型而选用各色布和绸缎缝制,大多选用鲜色的栏干镶边,挑选鲜色的丝线刺绣。童帽形状各异,花样喜人,有仿动物头面缝制的,如猫头帽、狮头帽、兔头帽等;有仿古代头盔的包耳帽,有仿古代文官的乌纱帽等。帽子面前,都要钉满银质罗汉或玉石罗汉,或钉上“长命富贵”等吉祥字样的玉扣;帽子背后,吊有彩色耍须和数个银质的小铃铛,琳琅满目,惹人喜爱。
布依族服饰是聪明智慧的布依人在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田土肥沃、诗情画意的北盘两岸,用自种的棉花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自绣的各色土布制作的民族服装样式。虽经历史磨砺,仍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蜡染及缝染、叠染、枫香染,蜡染多为青、兰底白花,花色文静素雅,与身处的自然空间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融为一体,达到人与自然的美妙和谐。缝染,更为古老,不用蜡水画图案,而是用扎染工艺,即凭技艺用手将布料缝捏缝制成所需花纹后再浸染,技艺要求高,花纹风格与蜡染各领风骚。
布依族服饰,经三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与传承,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圈,它包涵了种、纺、织、染、绣、缝以及凝结了纺织文化背景中的民俗文化特征,构成了以纺和织为母体的布依布,蜡染、刺绣、挑花、镶缀、裁缝、服饰等系列纺织文化现象,是布依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之一。同时,布依族服饰质料款式结构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一种形式的美,如色调的冷暖、色彩的淡雅、节奏的明快、韵律的流动、构图的疏密粗犷等等;同时也表达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观念、心理、情感、意志、审美等深含的内容,布依族人正是通过其服饰给人质朴自然之美。
从布依族服饰原料的染织技艺现状来看,部分地区还传承纺纱、织布、靛染、蜡染、挑花刺绣的传统,大多数地区的传统服饰技艺都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外来文化的强烈影响而逐渐消失。特别是青年人审美性趣的多元化,加上种棉、轧花、搓棉、弹棉、纺线、织布、蜡染的布依人家越来越少,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传统工艺遭遇严重的挑战。加之现在外出打工和读书的中青年人,服装与时俱进,变化极大,在家劳作的中青年人,除走亲访友,赶集交易要礼节性地穿本民族服装外,平时皆着汉装,昔日辉煌的布依服饰于今有濒临消失的危险。
布依族风俗
婚俗
历史上,各地布依族的婚姻习俗不尽相同。有父母包办的婚姻,也有完全自主的婚姻。从史书记载看,布依族在明代以前婚姻是自主的。明代以后,由于各民族的频繁交往和文化的相互交流,特别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的影响,布依族的婚姻礼俗才逐渐改变,婚姻缔结从自主择配变成了父母绝对包办。包办婚姻导致早婚(俗称“背带亲”)的产生,即婚姻当事人在幼儿时就由父母订了婚约,然后在十几岁时就结婚。婚礼结束后返回娘家居住,即“不落夫家”。有的则实行“姑舅表婚”,即舅之子娶姑之女,或者相反。
婚姻的缔结,分为“开口亲”、“订亲”、“结婚”三个阶段。先由男方家请媒人数次往返于女方家。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时,勿须提及求亲之事,只须将礼物放在女方家神龛上,说明礼物是某家送的,闲聊一会即返。如过几天女方不退还礼物,媒人可第二次登门求亲。获得同意后,男方就备办一些礼物,邀请家族中的老人、青年人和亲戚,同媒人去女家吃订亲酒。这种仪式,称为吃“开口饭”,一些地区的布依族称之为“吃鸡”或“吃鸡腿”、“插毛香”等。第二次由男方家带酒、公鸡、猪肉及聘礼若干到女方家“订亲”。这一仪礼被称为“更客(吃羊)”或“更老尼(吃小酒)”、“更甘(甘是认定的意思)”等。名称虽异,其内容均为“接八字”和议定聘礼。此后,男方家可以确定婚期,并请媒人通知女方家,以便准备嫁妆。婚礼期间,新郎新娘三天内不得同宿,婚礼第二天,新娘要拜见翁姑及男方亲戚。婚礼第三天早上,新娘挑水或到厨房看一看,其意义类似于汉族的“下厨”。此礼行毕,新娘即启程回娘家,谓之“回门”。布依族村寨的婚礼,远近的青年们都可以赶来听歌唱歌,有的地方唱七八个昼夜。
在实行包办婚姻的同时,布依族青年男女间的交往是比较自由的。青年男女可以利用节日、走亲访友或赶场的机会,聚集在一起“朗绍朗冒”(“朗绍”指会女朋友,“朗冒”指会男朋友)。如果男子相中某姑娘,就请家族中的姐姐或妹妹充当“银雀”,传递信息,女子如若愿意,就把自己事先精心绣好的绣球抛给对方,男女双双走出人群,到不远处对歌。经过多次会晤,建立了感情,就可盟誓终身。
“朗绍朗冒”这种社交活动不限于未婚男女,已婚者亦可参加。不过对于未婚者来说是谈恋爱;对于已婚者而言,则可能是炫耀自己唱歌的才能,或者是对父母包办婚姻的反抗。“朗绍朗冒”中除唱情歌外,还唱苦歌、告状歌和逃婚调等。过去,青年人常因不会唱歌,而找不到对象。现在,“朗绍朗冒”已经不再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唯一的交际方式了[3]。
丧葬
布依族丧葬在清代以前,行火葬,不垒坟。
清代中叶后才逐渐垒坟、立碑。当老人逝世后,丧家即向舅家和至亲好友报丧,并请本民族的“布摩”(祭师)择定吉日,举办丧事。
丧葬仪式繁简程度视家庭经济情况而定。富有之家,要举行“古夜王”仪式,砍牛做斋,大办酒席,丧期甚至长达七天、九天。停柩期间,丧家一律素食。葬式有土坑墓、石棺墓、石室墓、岩洞葬、停棺待葬(二次葬)、瓮棺葬等。
禁忌
大年初一,不开箱柜,不扫地,不梳头,不晒晾衣服。初一到初三不动土,正月十五不动刀,菜也只能用手扭断。禁在村前村后埋坟.扫寨时禁外人入村,驱鬼时禁外人进家门。禁已出嫁的姑娘在娘家生小孩。家有产妇,在门口挂红布和篾帽拒人进家,男子不得进人妇女分娩的房屋。禁在屋内吹口哨、唱情歌。非正常死亡的人,忌以鼓声报丧。
到布依族人家中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礼必须送双数。
孩子体弱多病,父母就要给他寻找保护人干爹、干妈。寻找干爹、干妈有两种方法:
一是择日在家等候,3天内第一个登门的人,即为孩子的保护人;
二是择吉日由父母领着孩子,在路上等候第一个过往的行人,即为保护人。
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狗肉,一种解释是狗曾经救过其祖先,另一种解释是人类以前并无稻谷,是狗从天神的晒谷场带回稻谷给布依族人,使得布依族成为人类中最早种植水稻的“水稻民族”。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鱼肉,因为相传布依族最早的母亲是龙王的女儿——一条神鱼。
布依族特点
信仰
布依族信仰祖先和多种神灵。山、水、井、洞及生长奇特的古树无不被认为是神灵的化身。各村寨建有土地庙。一些特定的宗教仪式,要供奉神竹。各地布依族还供奉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这些反映了布依族作为农耕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摩教”是布依族宗教信仰中一个比较成熟的宗教信仰形式,介乎于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类型。其宗教职业者分为“布摩”和“摩雅”。布摩是通过学习而成的,在师父的带领下学习一系列的经文和仪式的程序,能够继承师父的衣钵便可出道。布摩尊奉“报陆陀”为开山祖师。在举行各种祭祖活动中,首要的仪式是恭请“报陆陀”莅临,以示整个祭祀活动的权威性。
在摩经里,“报陆陀”具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洞察古今,能够解决人世间任何难题。摩经的基本思想是:人间万物是由始祖神“报陆陀”创造的,万物皆有灵,灵魂具有神秘力量,需要祭祀和崇拜,经过特定仪式和条件万物可以相互转变,达到禳灾祈福的目的。人患疾病是由某种鬼魂作祟,通过举行某种仪式可以驱逐疾病。人死后,灵魂不灭,通过仪式的超度,使灵魂进入仙境。布摩有较为完备的祭祀经典——摩经,还有比较固定和规范的宗教礼仪。
举行祭祀活动除了要履行一定的宗教礼仪外,还要辅以对经典的诵读。典籍浩繁的摩经,大致可分为用于丧葬超度活动中的多卷本《殡亡经》、《古谢经》等,也有用于祈福、驱邪、禳灾等目的的各类杂经。摩经包含了布依族古代社会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乃至人们的社会交往和道德礼仪等内容。摩雅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下,通过鬼魂附体而后经布摩的点化(安坛)而形成的,摩雅的巫术活动称之为“打迷纳”。
明、清以后,佛教、道教、天主教相继传入布依族地区,民间有少数信仰者。从摩经的内容和布摩在各种仪式中使用的道具,可以看到佛、道、儒对布依族文化的渗透。明、清时期天主教在布依族地区传教,设有主教署、咨询会,其下有总铎口、堂口等。但因为传教士的为非作歹和天主教与布依族人民信仰相左,天主教遭到了布依族人民的反对[3]。
建筑
布依族民居有楼房、半楼房和平房数种。
半楼房一般采取后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楼房,或左(右)半部是平房,右(左)半部是楼房的建筑格局。楼房和半楼房建筑是布依族传统建筑形式。楼房上层高,住人,下层低,圈牲畜,古称“干栏”,或称“麻栏”。它的结构简单,形式美观,适用于南方山区的地形特点。
在房间布局中,堂屋后壁设神龛供奉祖先,左右两侧分隔成灶房、寝室、客房。室内设有火堂,供一家人取暖炊薪。
黔中一带,由于地产石头,从基础到墙体都用石头垒砌,屋顶也盖石板,称为石板房;加上石砌的寨墙和山顶的石砌古堡,形成典型的石头建筑群。如扁担山石头寨共230余户人家,所有房屋沿等高线排列,均以石料建成。
村寨布局与寨前的田坝、小河及通向各处的石板平桥和石拱桥梁,相互映衬。
饮食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玉米、小麦、红稗、荞麦等。
布依族尤喜糯食,并有多种制作方法,如制成糍粑、圆糖粑、耳块粑、枕头粽和三角粽等。逢年过节,必食糯米饭,并以糯米粑赠送亲友。节日里还喜食用花汁和树叶汁染制的各色“糯饭”。
副食有各种蔬菜、豆类和肉类。蔬菜加工制品有著名的“独山盐酸”、“酸辣椒”等。肉类加工有熏腌腊肉和香肠;喜食狗肉,各地加工方式不一,风味独特,较著名的有“花江狗肉”、“都匀黄焖狗肉”、“册亨狗肉全席”等。豆类制品主要有豆豉、豆腐、血豆腐等。
辣椒、酸菜、酸汤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
布依人家户户皆能酿制糯米酒和大米、玉米烧酒。一些地方还制作糯米烧窖酒、菸仁米酒、蔗糖酒等,颇有特色。有的米酒用野生刺藜果搀和酿造,营养丰富,用以款待贵客。刺藜酒酿造技术,已有数百年历史。
家庭
布依族家庭实行父系家长制。家长有支配家中经济和指挥成员的权力。男性长辈皆受尊敬,为人正直者更有威望。族中纠纷,自行调解,无须上诉官府。妇女的地位低于男子,寡妇可以继承财产,如果再嫁则不能继承。一些地方有“兄终弟及”(俗称“填房”)的婚制。
家庭结构普遍是小家庭,也有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一般情况下,人口较多的人家待儿子长大成婚后就分开居住。有的地区分家时,家中的财产必须先留父母的“养老田”和未嫁姑娘的“姑娘田”,其余田地、房产按子均分。若遇绝嗣人家,财产由其亲属继承。分家后,父母大多同满子(幼子)居住。有的地区没有留“养老田”,几个儿子轮流赡养父母,并共同承担安葬的职责。
文学
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着古老的民族历史,歌颂着人民的勤劳勇敢,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暴,展望着新社会的幸福和光明。其题材广泛,意境优美,内容健康,语言生动,富于想像力。神话传说如《洪水潮天》、《十二个太阳》、《赛胡细妹造人烟》、《卜丁射太阳》、《茫耶寻谷种》、《黄果树瀑布的传说》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
布依族的民歌,富有民族特色,有叙事歌、古歌、生产劳动歌、习俗歌、情歌、苦歌、哭嫁歌、儿歌、新民歌等。或用布依语演唱,或用汉语演唱,句式和结构不尽相同。用布依语演唱的有五言、七言、杂言三种句式和单段、双段、长篇三种章法。单段歌又称“散花调”,即单独一段自成一首;双段歌又称“双调”,即一首分成两段;长篇歌由若干段组成,或篇幅虽长、不分段落。曲调有“大调”、“小调”之分。“大调”用于婚丧等隆重的场合,音调高昂大方,引人入胜;“小调”则在月夜或“朗绍朗冒”谈情说爱的时候唱,音调柔和、婉转、活泼动听。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等。凡遇建房造屋、迎亲嫁女、老人亡故、迎来送往等场合,都要唱相应内容的歌。有时要昼夜不停地唱数天,这往往带有互相比赛的性质。能歌者对身边的花草、雀鸟等,都可以激起其创作的灵感,编唱出优美含蓄的歌词来。
1950年以后,人民政府为布依族培养了自己的作家队伍,这些作家创作了不少布依族书面文学。如长篇小说《大古山的黎明》、《将军被刺之谜》等,中短篇小说《山鹰飞过河谷》、《儿女们的事情》、《迷梦》、《崖上花》等,散文集《绿色梦》、《瀑乡风情录》、《太阳女》等,诗歌集《盘江放歌》、《叶影集》、《山河恋》、《远山》、《古井》等,剧本《罗细杏》、《金竹情》、《黑山汉子》等,电视连续剧《六马兄妹》、《布依女》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三部《布依族文学史》正式出版。
语言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与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
壮语北部方言和贵州望谟、册亨、独山、平塘、安龙、兴义等市县的布依语基本相同。由于布依族与汉族长期的文化接触和交流,因此布依语词汇系统中有不少汉语借词。
布依语有完整的语音系统、丰富的词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法结构。布依语划分为黔南、黔中、黔西三个土语区(习惯上称第一、第二、第三土语区)。
布依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一般使用汉文,布依摩经中采用汉字记音或运用偏旁部首按汉字“六书”造字法创造一些新字记录经文。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组织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布依族拼音文字方案。该方案经过两次修订,现在布依族地区重点推行。
56个民族民俗
17.哈萨克族历史,哈萨克族服饰,哈萨克族风俗,哈萨克族特点
33.柯尔克孜族历史,柯尔克孜族服饰,柯尔克孜族风俗,柯尔克孜族特点
34.达斡尔族历史,达斡尔族服饰,达斡尔族风俗,达斡尔族特点
38.塔吉克族历史,塔吉克族服饰,塔吉克族风俗,塔吉克族特点
41.鄂温克族历史,鄂温克族服饰,鄂温克族风俗,鄂温克族特点
47.俄罗斯族历史,俄罗斯族服饰,俄罗斯族风俗,俄罗斯族特点
49.乌孜别克族历史,乌孜别克族服饰,乌孜别克族风俗,乌孜别克族特点
51.鄂伦春族历史,鄂伦春族服饰,鄂伦春族风俗,鄂伦春族特点